揭開穀倉神秘面紗
圖文/靜修鐵道先鋒隊 2015.1.6 先鋒隊的教室位在靜修敬業樓四樓東側,每每從走廊上往東方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台鳳廣場空地上幾乎已興建完工的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紅色的超大十字符號燈誌未亮,但已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將為南彰化地區提高救護醫療的服務及便利性。 接著就是一整座灰色的超大建築物,在建物上比視線還高的樓層外牆上標示著”鐵路穀倉”四個大字,以及一個藍色圓形已趨模糊的標誌,靠近火車站那邊較矮的五層樓出入口則隱約被基督教醫院遮掩住。一直不懂這9座2排宛如連體嬰的圓筒狀建物的功能是什麼?只是想若能從頂樓的小窗俯視員林美麗的景緻必能一覽無遺吧! |
美都老師早期專任輔導主任,這十年來專研於村史資料的編著及歷史文物的搶救,她當年也參與了千高台協會成為搶救鐵路穀倉的真正先鋒份子。後來千高台協會被迫取消穀倉託管的權利,使得穀倉這幾年完全處於荒蕪的廢棄狀況,荒煙漫草、野狗窩藏。當靜修要以鐵路為主題進行專題研究時,那濃烈的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使得美都老師一馬當先二話不說自願加入這個團隊,且美都老師強烈建議我們一定得親臨穀倉看看瞧瞧,才能懂得廢棄穀倉是個多可惜的決定。
員林鐵路穀倉(又稱員林立庫),隸屬台灣鐡路管理局貨運服務所,民國60年代,為疏解港口黃豆、大麥、小麥等糧食倉儲空間,於民國63年12月動土,65年9月完工。主體建築為坐東朝西,8層樓高,兩兩成對,由18座內徑6公尺,高34.3公尺的圓柱形主倉,並列成58公尺長,12點8公尺寬的巨大圓筒建築。穀倉頂樓為各主副倉的輸送管線,穀倉的外觀除了頂層開有六扇門窗,其於皆採密閉式造型。
當時,彰化縣內製油、飼料業發達,公路交通不發達,貨物透過鐵路運輸回鐵路穀倉,可紓解港口貨物囤積的情況,並為泰山油廠、廣成飼料等大型工廠提供機械化裝取原料服務。但民國七十年代,隨著港口貨櫃業的發達及公路的建設,鐵路穀倉功能漸失而荒廢。民國92年由員林千高台協會發起員林穀倉再利用計劃,於民國92年6月10日由彰化縣政府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
在千高台也撤出穀倉後,LED萬花筒餐廳也不再燈火通明,街頭藝人演唱的舞台再也沒有樂音裊裊,協會在穀倉外搭建的鐵架上,榕樹般的藤蔓氣根或長或短的四處蔓延,地面上被棄置的人造垃圾堆積滿地,怎能想像三四十年前此處的繁華呢?而中工處在興建高架化的臨時軌道時又何必為了它偏移15度,而多花費了上千萬的款項,甚至因此阻擋了鄰近的陶淵明社區的通道呢?環境的議題竟像蜘蛛網般互相牽連、息息相關。生活在其中的我們又怎能對此繼續漠視無感呢?
經過美都老師的聯繫,我們順利找到了千高台協會的張理事長,也敲定了1/8的參訪課程。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參訪機會啊!我們邀請了校長、喜好拍照的黃文堯老師、以及同團隊負責製作網頁的志勇老師外,先鋒隊最熱心的志工媽媽們當然也會排除所有行程共同參與。穀倉離靜修國小大約500公尺,當我們抵達時,發現靜修輔導室的老師們幾乎都來了,連靜修國小校友亦即台灣的煙火達人呂展源先生也帶著專業攝影器材來共襄盛舉了!
站在靜修路上,仰視巨大的穀倉,以及門口已經斑駁的萬花筒餐廳招牌,若非隱身在綠樹下的”歷史建築”告示牌,可能會令我們望而卻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們穿越穀倉鐵門,真的走入這棟歷史建築的領地裡,即使在員林高架化車站通車時應該有略略修剪過穀倉園區內的草木,一群人在凹凸不平又滿布雜草與垃圾的地面仍舊幾乎快找不到一塊乾淨的土地站立,一股蒼涼悲愴的感受襲來久久無法散去。
穀倉廣場上放置了一個裝置藝術品,張理事長說這是明道大學學生利用穀倉歪斜的樓梯扶手改建成的。穀倉東方為高架化車站陸橋,西側為陶淵明社區,兩側均被台鐵的鋼軌柵欄圈圍住,東側還有兩間長形建物,是昔日台鐵的機房及看柵工的工作休憩地點。除了18個圓筒狀為密閉式的主要倉儲,圓筒與圓筒間的菱形區塊則為副倉,靠近車站這邊的突出建物為五層樓的卸貨區,另一端建物則為八層樓的進貨區,兩端均有樓梯供通行。
整個穀倉可儲存好萬噸糧食,由於全部配置機械化管路,僅需2位工作人員即可掌控進出貨的流程。民國63年花費了3500萬以鋼筋水泥建置而成,換算成現在的物價約為一兩億元,歷經921地震完全沒有損傷可見結構的堅固,且為目前台灣的唯二立庫式穀倉,實在具有太多輝煌的歷史啊。由於穀倉內部已閒置已久,鐵門深鎖,理事長怕內部空氣品質不好,所以就站在廣場上先為我們解說,張理事長還笑著說:太久沒有帶團來穀倉了!解說時都有點緊張和生疏了!我們在穀倉前的三道藍色大鐵門前合影後,理事長打開鐵門也為我們揭開了穀倉的神秘面紗。
我們帶著恐懼和興奮的心情走入寂靜的穀倉內部,排列在正中間四根一組的方形大水泥柱就是圓形筒狀主倉的基柱,陽光自左右兩方牆壁上的小窗灑落進來悄然無聲,更增添了一股寂寥。理事長說他們打通了其中一座穀倉的底座,讓參觀者能親臨穀倉內部,但是,迴旋樓梯小而陡要特別小心行走,先鋒隊成員緊緊黏住一位同行的師長,在黑暗中跟隨理事長手電筒的微弱光線緩慢上爬,爬了約十階樓梯即到了一個小平台,理事長要我們抬頭往上看,在一片黑暗中,我們只看到好遠好遠的屋頂那端有光線灑落,也有三個葉片形狀的通風孔設施,理事長說:在穀倉工作的人啊!最害怕的就是被派去負責”清倉”這個任務了,他得像蜘蛛人般攀爬吊掛在漆黑又滑溜的壁面,努力地刷洗穀倉內壁。理事長讓我們在穀倉裡用力吶喊,透過緩慢才回傳過來的回音,我們真正感受到11層樓高的距離有多麼遙遠了。
離開立體穀倉體驗區,我們隨著理事長穿越58公尺的走道,來到最底端的建物,沿著樓梯往上移動,上了二樓,看到的是一個像傳統米店的輸送斗,另一旁的控制室內還有三座大型的機器,滿滿的小燈據說是控制溫度、濕度的儀器。每上一層樓,就看到一種不同功能的大型器具,樓層愈高,視野愈好,這時美都老師一呼”火車來囉!!”志勇老師也趕緊探出頭,握在手中的相機也不忘立刻對焦按壓了幾次。火車頭也不回急駛而過,穀倉依然默默守候,一如這三十年來的每一個日出日落。
終於爬到離地面有30公尺高的頂樓了,頂樓是一個完全打通的開闊空間,沿著整個建築物的中間樑柱下是直線型的輸送管,在每個直式輸送管的旁邊還配有兩個交叉的輸送管,應是將糧食分送至不同主副倉的線路。在每個圓形筒狀的兩側壁面旁開了六扇小窗,先鋒隊大小朋友都趴在窗台上眺望員林美景,我心裡在吶喊:來吧!!在窗邊擺放幾張咖啡桌椅,用留聲機放送美妙的旋律,憑窗眺望,這裡可以媲美淡水河畔成為員林賞鐵道的紅樓啊!江主任就跟著喊出:員林這麼繁榮、這麼多高樓大廈,怎麼也不像只住了12萬的人口啊!何時員林要升市呢?從台北來的鐵道迷智傑老師說:穀倉這建築物實在太有歷史意義了,應該要趕快活化它的空間利用,別浪費了!看來,每個人對於環境的感受是有些些不同,但,守護員林鐵道特殊歷史已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回到一樓的穀倉時,我們和理事長談起帶學生們來進行環境清潔打掃的事情,理事長看到我們的認真,眼睛都亮了,其實,是我們看到穀倉的荒廢,我們的眼眶都濕了,我們並非文化工作者,但是,因為有了這次近距離的接觸與了解,內心裡的感動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這麼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校外教學場地,怎麼公部門會如此任它閒置荒蕪呢?落葉歸根或認識家鄉難道已經是過時的觀念與價值觀?不管公部門或主管機關如何決定,我希望我們及孩子們都能有一個相同的態度: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環境和未來多付出一份心力。那就從綠美化開始吧!減少自己造成的環境與心靈公害應該不會太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