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教練-我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在做一件賺很多錢的事。

邵族拜鰻祭Website

邵族拜鰻祭簡介
日月潭德化社邵族有一個關於鰻魚的奇特祭典,叫做「拜鰻祭」。

劭族用糯米做成白鰻(第一張照片) 每一條白鰻上都貼上寫有各戶家主姓名的紅紙條。
祭拜時的祭品很多。 拜鰻祭當時的珍貴的紀錄照片

第一張照片取自http://www.tov.com.tw/record2.htm
除第一張,其餘圖片取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www.ianthro.tw/p/170
早期的祭期為農曆七月十五日,為期三天,而族中男子要下海(水社海,即日月潭)漁撈,以及入山狩獵,這些祭儀的方式到了現在已經縮短成二天,那就是農曆七月初一舉行狩獵祭與初三舉行拜鰻祭,「拜鰻祭」在農曆的七月初三舉行,是邵族一年中多項祭典中的最後一祭,依過去習俗,「拜鰻祭」後也是族人狩獵的開始。
    邵族為什麼要拜白鰻呢?邵族的長老表示,日月潭魚產豐富,有些魚捕上來後沒多久即死了,而白鰻生命力強韌,因此族人以此象徵族人在打獵時也能像白鰻那樣有衝勁、有耐力,能狩獵山豬等獵物。
用糯米製成的白鰻祭品,每條都貼上寫有各戶主人姓名的紅紙條,頭部並壓上兩個龍眼仔做為白鰻的眼睛。祭典開始,「先生媽」坐在門口,一手托腮,一手平放膝上,祈告祖靈,請祖靈來到祭場享用族人供奉的祭品,祈求祖靈庇佑,賜福族人平安健康,同時有豐富的漁獲。
邵族拜鰻祭過程詳細解說
拜鰻祭的祭品則用糯米所製成長約二台尺,寬約三分之一台尺的白鰻魚造型的麻糬為祭品,這種祭品顯然與邵族狩獵和漁撈的生活有關。
舉行拜鰻祭時,各戶人家皆要準備一條白鰻麻糬,以供祭拜,每一條白鰻上都貼上寫有各戶家主姓名的紅紙條,白鰻的造形有製成曲狀與直狀,但每條的頭部都壓上了兩個龍眼仔,以充作白鰻的眼睛,頭部位置,也插上了圓仔花或是火鶴花的花朵,使白鰻顯得相當漂亮。簸箕上的白鰻麻糬上放置了一把菜刀,被扛到祭場中央。
祭場的主位亦放有一塊砧板上面放置了去掉頭、尾、翅膀和腳的半隻雞塊。以及一把菜刀,旁邊放置了一碗酒,接著先生媽們又進行第二階段的祭儀,先是念祈告詞,然後請祖先來饗。
接著又進行第三階段的祭祀,唯祇對頭人家的公媽籃進行祭儀,被分為二組的先生媽,各自對轄區的頭人家公媽籃進行祭儀,先是念祈告詞,酒洒給祖靈,結束了所有拜鰻祭的祭儀。
結束祭儀之後,簸箕裡的白鰻麻糬皆被切成兩段,頭部的部位,隨著公媽籃被帶回各戶人家,尾部的部位被集中起來,這批半部的白鰻麻糬,原是各戶人家要送給先生媽的謝禮,而早期族中的孩子都吃不起零食或糖果,遇有拜鰻祭時,族中的孩中都會排隊,領起先生媽所分配的白鰻麻糬,現在族中孩子不再稀罕這些麻糬,因此成了當夜族人聚餐時的主食。
拜鰻祭的當晚,族人先到袁家聚餐,大家盡情喝酒,接著再到石家聚餐,直到族人盡興才結束了這一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