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養殖-鰻魚養殖名人蔡能資料整理
(元氣鰻鰻小組用心整理)
說到鰻魚業,黃叔叔說不能不知道我們台灣的「鰻魚大王」蔡能,他是台灣鰻魚產業的開山祖師,台灣鰻魚業的巨人。
鰻魚大王蔡能先生的狂草體(鰻魚體)非常有名,『宜園飄香』這本書收錄了他的作品,現在可以在網路上或二手書店購買到喔! |
◎台灣鰻魚產業的興起
蔡能出生於鹿港,在「這鳥不生蛋」的小漁村裡,過著「農夫不像農夫,漁夫不像漁夫」的生活,全家靠著一點農作和海裡捕撈的一些漁獲,僅供溫飽。這也是鹿港沿海漁村生活的普遍寫照。蔡能跟魚有一種特別的感情,這也可說是他之所以成為台灣「鰻魚大王」的原因。
四十多年前,日本因為伴隨經濟起飛所帶來嚴重的污水問題,導致鰻苗供應大缺。有一位名叫村松的日本人來台灣觀光,無意間發現圓山旁的淡水河中,「鰻苗多得不得了,從水門縫隙爬出來的鰻苗把他給嚇死了!」,使這位鰻魚資源專家驚喜不已。村松與蔡能對鰻魚的看法是不同的,村松的看法是鰻魚貴族化,他認為鰻魚不是一般人能夠享用的食品,而蔡能則以為鰻魚應該平民化。
日本全國人民會在「土用丑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食用鰻魚,這一天約是國曆的7月20日左右,也就是「鰻魚節」。蔡能便指出,光是這一天,日本每人吃一條鰻魚,便吃上1億條,消耗量便達2萬公噸,所以全世界消耗鰻魚最大的市場便是日本。
日本人所以在「鰻魚節」當天吃鰻魚,是因為當天是全年最炎熱的一天,體能消耗最多的日子,於是便食用鰻魚這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進補,補充失去的養份。蔡能估算去年大陸鰻魚的外銷量約為65,000噸,台灣產量約為18,000噸,而日本產量約為20,000多噸,其他全世界的產量加總則不到10,000噸,日本一年的消耗量約為125,000噸,佔全世界銷量的97%。
正因為市場需求很大,日本污染問題所引致的鰻苗供應不足,日本鰻魚產業於是積極向外拓展,台灣鰻魚產業便是因為這個緣故興起,再加上豐沛的鰻苗資源和優良的養殖條件,鰻魚業更加快速發展,蔡能指出,以鹿港為例,以前不少沿海土地是晒鹽場,把海水引入,待海水蒸發後收採海鹽,土壤飽含鹽份。蔡能指出,鰻魚正恰恰需要這種生長棲息的環境,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種鳥不生蛋的地方能賺回亮晶晶美金的原因。
基於這種優良的條件,蔡能展開了他的鰻魚事業,第一年的鰻魚養殖讓蔡能獲利甚豐,從第2年起,蔡能便親自涉足經營養殖鰻魚,4年間開了4個鰻魚工廠,面積達20幾公頃,此外還有一間工廠,生產諸如飼料等鰻魚相關產品。蔡能從鰻苗外銷到養殖鰻魚和鰻魚加工,其事業一帆風順,台灣的鰻魚產業也從鹿港開始發酵,蓬勃發展。
台灣鰻魚產業的風波接踵而來,約於20多年前鰻魚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引致地層下陷,政府因此對業者作出限制;再加上台灣的工資日益高漲,經營者不堪負苛,屬於下游的加工業者也如鰻魚般競相游往適合棲身之所,原來37家的加工廠,現在已大幅削減至6家。
還好台灣的養殖方式也有新的發展,就是高密度循環水養殖方式,以機器產生水流,讓鰻魚充分運動,並不斷補充飼料,使鰻魚快速成長,而且單位面積的鰻魚養殖數量也大幅提高。這種新的養殖方式正是為了適應台灣土地土地成本日高,提高坪效及縮短鰻魚生長週期而設計的,而且對水資源的保護也有助益。
1969年鰻魚產量僅有1,571公噸,到了1990年產量卻已高達55,837公噸,二十年間成長了35倍以上。歸納其原因為,台灣處於亞熱帶,氣候及自然條件均十分適合鰻魚生長,且由於鰻魚至今仍無法人工繁殖,所以這也更顯得鰻苗的珍貴,再加上蔡能與業者不斷地改良養殖技術、加強經營管理。
大陸的鰻魚業所以發展得那麼快,就是因為受益於台灣的技術,再加上大陸的土地及人力。,但是鰻魚養殖是一門特殊技術。大陸的養殖業者便不能做到鰻魚大王的養鰻哲學-「與鰻魚一起生活」。蔡能表示,大陸的業者是他們養他們的,鰻魚有鰻魚的生活,到時候不論大小就出售,但是日本人要的鰻魚是有嚴格的大小規格。
蔡能年老時面色容貌紅潤,是因為多吃鰻魚,鰻魚含有豐富的維他命E的緣故。蔡能也寫得一手好字,鰻魚般彎曲有度,稱之為「鰻魚體」,也因此蔡能被稱為「鰻魚大王」。蔡能於1999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