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假戲真做 > 「偶的家」布袋戲DIY > 採訪蔡創辦人

偶的家,就如其名,對於布袋戲的起源、發展、製作流程、成品展示及布袋戲相關的DIY課程等相當完善,就像一個布袋戲觀光工廠,儼然就是布袋戲偶的家。所以我們對於偶的家的創立緣由、創業的艱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採訪偶的家藝術文創園區的創辦人蔡素蘭女士,分享創業的甘苦談,以下便是訪談的整理資料:



我原本是服裝設計師,專門在幫服裝公司設計衣服,我的先生是布袋戲偶的雕刻師,後來我們結合自己的專長,我先生負責雕刻偶頭,我則負責戲偶的服裝及頭飾,從無到有完整的產出一尊布袋戲,不用再假手他人,還可以自產自銷,經營多年後,漸漸有了經濟基礎。
但是由於布袋戲幾乎全部都必須手工製作,且作工精細,製作耗時,所以無法大量生產,所以發展逐漸遇到瓶頸。為了突破這個困境,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研發,終於成功利用玻璃纖維開模具的方式,首開創舉,一方面縮短布袋戲製作時間,也降低製作成本,將布袋戲量產,在布袋戲的生產及行銷上,有重大的突破。
所以,我從年輕到現在,幾乎都與布袋戲度過,於是興起了成立偶的家的夢想。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布袋戲的文化及製作過程,而且能實際參與製作,也能觀賞布袋戲演出。有這個夢之後,我積極努力要圓夢,跟著小孩,全家一起努力,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終於達成夢想,開設了偶的家藝術文創園區。一路走來雖然相當辛苦,但是我甘之如飴。



布袋戲是一個產業,只要有廟宇有廟會,人們想要感謝神明,就會演布袋戲,只要台灣的宗教文化一直延續下去,那布袋戲應該就不會消失。
偶的家的經營方式已經從原來的布袋戲偶的製造,轉型成藝術創作收藏和親子DIY創作,跨入了教育與藝術的領域裡面了,所以布袋戲的發展危機對偶的家發展,幾乎沒有影響。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來為布袋戲做好傳承的工作,它一定能永續發展下去。

資料來源:拍攝自「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資料來源:拍攝自「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資料來源:拍攝自「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資料整理人:敏順、仁又、景竣、晨妤、易靖、亮誼
照片來源:靜修先鋒隊於「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第二次參訪並自行拍攝
資料來源: 靜修先鋒隊自行撰寫